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3-02-25 来源:欧得旅游网
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3)

一、学科简介

1.一级学科简介: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发端于1964年设立的新闻专业,1995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1996获准设立新闻学硕士点,2000年获准设立传播学硕士点,2006年获准设立新闻学博士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01年、2006年新闻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1年新闻传播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

2.学科方向简介:

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对新闻理论、新闻历史以及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业务进行全方位研究。

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主要对传播理论、媒介文化和传播史进行研究。

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广播电视与数字媒体传播的一般规律与独特性。

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以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学科基础,对广告传播理论、广告运作与管理、品牌传播以及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实务等进行研究。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培养具有独立开展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从事新闻传播领域实践活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求掌握新闻传播领域基本知识,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掌握新闻传播实践基本规律,具有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掌握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

三、质量标准

掌握新闻传播领域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新闻传播实践基本规律,可以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并撰写原创硕士学位论文,胜任新闻传播业务工作,具有人文关怀和科学探究精神。

具体要求:

1.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中外新闻传媒机构的运作方式,对新闻传播现象具有独立的分析能力,胜任新闻传播业务工作;

2.关注新闻传播现象,遵守基本学术规范;

3.具有独立进行文献查阅、调查分析等知识获取的能力,具有独立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具有从事新闻传播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分享研究成果的交流能力。

4.硕士学术论文应解决本学科面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推进本学科知识的发展,论文写作须遵循学术规范,拒绝剽窃他人成果。

四、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五年。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并符合学校有关文件规定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

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

五、培养方式

1.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重点培养硕士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在课程学习环节注重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有效设置培养环节,锻炼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调查能力、撰写学术报告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硕士研究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扩展研究视野;

3.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为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根据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要,可以组建硕士生导师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

六、培养环节

1.入学两个月内,成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文献阅读、文献综述、社会调查、论文撰写、专业实践等内容;

2.课程学习是硕士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以课程学习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方案设计、研究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3.充分发挥经典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入学后由导师列出必读经典文献目录,硕士生须在第一学期结束前完成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献阅读综述报告,系统分析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

4.第三学期结束前,进行硕士学位论文开题工作。硕士生在在广泛阅读文献和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与实际项目、课题或需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开题不通过者,需要经过至少三个月准备方可重新开题。

5.开题论证通过后,硕士生进入论文研究与写作阶段。硕士生不得随意更改选题。 6.硕士学位论文实行预答辩和盲审制度,只有通过预答辩和盲审的学位论文,才能参加答辩。

7.本学科要求学生读研期间努力发表论文1篇以上。确有发表困难,要求完成的学位论文有其中一章达到发表水平,并提供同行专家的鉴定意见。

七、课程设置

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 1.必修课程包含:

公共学位课(7学分):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3学分)、第一外国语(4学分);

基础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修读不少于3门,其中至少需修读一门方法类课程; 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修读不少于3门; 必修环节(2学分):实践实习。 2.选修课程包含:

方向选修课;跨学科、跨层次选修课;补修课:本科阶段核心课程2门,跨学科或同等学力考入者修读,不计算学分,成绩需合格。

方向选修课和跨学科、跨层次选修课修读不少于3门,累计不少于9学分。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公共学位课 基础学位课 新闻学 传播学 专业学位课 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 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 必修环节 方向选修课 课程名称(教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外国语 新闻传播史研究 文化文学系列专题 传播研究方法 媒体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 新闻理论研究 新闻业务研究 新闻伦理与法规研究 传播理论研究 媒介与社会研究(双语) 媒介批评研究 广播电视研究 新媒体传播研究 视觉传播研究 广告传播研究 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品牌传播研究 专业实践 新闻传播文献选读与研究 中国新闻思想史 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 舆论传播研究 中西新闻比较研究 西方传播学说史 媒介文化研究 跨文化传播研究 广播电视节目研究 纪录片研究 学分 开课学期 2 1 1 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2 1、2 1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4 1 2 3 3 3 1 2 3 2 2 修读不少于3门 修读不少于3门 修读不少于3门 备注 二选一 跨学科选修课 补修课 现代图像前沿 图片传播研究 摄影艺术与社会 出版传播研究 编辑出版史研究 出版政策与版权研究 媒介融合研究 公共传播研究 广告媒体研究 企业形象策略研究 2 2 2 2 2 2 2 2 2 2 2 \\ 2 3 3 3 3 3 3 2 3 3 1或2或3 1 1 须选修新闻传播学科以外任意学科1门课程 中国新闻史 新闻采访与写作 八、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细则》和学校有关文件的要求进行。

1.选题和开题

硕士生入学之后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在第三学期制定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同意后进入开题报告阶段。

硕士学位论文的开题由学科组织公开的开题报告会,聘请3-5位相关学科专家参加。论文选题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更改研究内容;如需更改,必须再次经过论证。

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选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基础。

2.论文写作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在导师或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反映硕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格式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论文字数一般不低于3万字。 3.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审查,三是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实行全部盲审制度,通过后方能进行答辩。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学位。

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

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之下所列本学科重要阅读书目与期刊目录,各学科方向根据各自特点进行选取,也可不受此书刊目录限制。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0本著作。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中国报学史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 中国新闻舆论史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 中国新闻史新修 中国广播电视通史 中国传播史论 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 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 戈公振 方汉奇主编 林语堂 卓南生 吴廷俊 赵玉明主编 李敬一 李彬 尹韵公 徐培汀、裘正义 胡太春 童 兵、林 涵 作者 出版者 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新华出版社,1999 重庆出版社,1990 重庆出版社1999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备注 单 波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徐培汀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开明出版社200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人民出版社1997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陈力丹 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第[美]埃默里 九版)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 传播理论史:一种社会学的视角 新闻学 华夏传播论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解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迁 新闻事实论 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 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作为话语的新闻 杨保军 赵月枝 李金铨编 [美]彼得斯 [荷]梵迪克 张咏华 李彬 [美]罗杰斯 [美]舒德森 [法]埃里克·麦格雷 徐宝璜 孙旭培主编 张国良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黄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效果研究:人类传受观念与行为的变周葆华 新华出版社2001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华夏出版社2003 华夏出版社2005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作为文化的传播 传播政治经济学 为什么民主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 做新闻 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 大众传播与美帝国 新闻:政治的幻象 传播理论 文化与帝国主义 论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公众舆论 消费社会 媒介建构:流行文化中的大众媒介 揣测与媒介:媒介现象学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景观社会 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 解读大众文化 电视与社会 [美]凯瑞 [加]莫斯可 [美]舒德森 [美]塔奇曼 [美]丹尼尔·切特罗姆 [美]赫伯特·席勒 [美]班尼特 [美]小约翰 [美]爱德华·W·萨义德 斯等 [加]麦克卢汉 [美]李普曼 [法]鲍得里亚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等 [德]鲍里斯·格罗伊斯 [法]鲍得里亚 [法]居伊·德波 [美]黛安娜·克兰主编 [美]约翰·菲斯克 比 华夏出版社2005 华夏出版社2000 华夏出版社2010 华夏出版社2008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三联书店2003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商务印书馆2006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美]埃弗利特·E·丹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当代新闻学核心 [荷]麦奎尔 [美] 卡琳·沃尔-乔根森;托马斯·哈尼奇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文化研究基础理论 媒介素养 人类传播理论 传播法:自由、限制与现代媒介 [澳] 杰夫·刘易斯 [美]詹姆斯·波特 [美]李特约翰 [美]约翰·D·泽莱兹尼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美]梅罗维茨 影响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传播的偏向 帝国与传播 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 传播与社会影响 传媒的四种理论 传播学简史 模仿律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美]拉斯韦尔 [加]伊尼斯 [加]伊尼斯 [加]麦克卢汉 [法]塔尔德 [美]西伯特等 [法]阿芒·马特拉 [法]塔尔德 [美]威尔伯·施拉姆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式 大众传媒革命 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村庄的民族志调查 新闻学原理 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变化中的时间观念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 麦克卢汉精粹 莱文森精粹 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 思想无羁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 字母表效应:拼音文字与西方文明 娱乐至死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 [美]帕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比较媒介体制:媒介与政治的三种模[美]哈林、[意]曼奇尼 [美]查尔斯·斯特林 [美]约翰逊 [美]卡斯珀·约斯特 [美]拉斯韦尔 [美]拉斯韦尔 [加]麦克卢汉 [加]麦克卢汉 [加]麦克卢汉 [美]莱文森 [美]莱文森 [美]莱文森 [加]罗伯特·洛根 [加]罗伯特·洛根 [美]波兹曼 [美]波兹曼 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译林出版社201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 [美]莱文森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美]伊丽莎白·爱森斯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 [美]沃尔特·翁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无声的语言 超越文化 知和公众的期待 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美]汉诺·哈特 和理论 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 媒介研究经典文本解读 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 数字化生存 网络社会的崛起 千年终结 认同的力量 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 网络社会:新媒体的社会层面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新新媒介 [美]迈克尔·H.普罗瑟 [美]伊莱休·卡茨等 [美]丹·席勒 [美]尼葛洛庞蒂 [美]曼纽尔·卡斯特 [美]曼纽尔·卡斯特 [美]曼纽尔·卡斯特 [美]曼纽尔·卡斯特 [荷]简·梵·迪克 [美]莱文森 [美]莱文森 [美]林文刚 [英]约翰·斯道雷 [美]爱德华·霍尔 [美]爱德华·霍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海南出版社1997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美]科瓦齐 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英]维克托·迈尔-舍恩变革 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语汇 想象的共同体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大学 国际新闻界 现代传播 新闻学研究(网络版) 中华传播学刊(网络版) 传播与社会学刊(网络版)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 伯格 徐子沛 [英]威廉斯 [美]安德森 [法]勒庞 [美]马丁·杰伊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 台湾政治大学 中华传播学会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