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楼梦》文本的诗意营造与审美功用

2021-03-10 来源:欧得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2卷第4期 2006年8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0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 1.22 No.4 August,2006 《红楼梦》文本的诗意营造与审美功用 司 国 芹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2) 摘要:《红楼梦》是诗性化小说的典范,作者运用神话和梦境烘托神秘的诗性氛围,琴棋诗画等 艺术活动点染诗意的情趣,对场景人物的诗化描写使小说充满了诗的空灵。在灵性飞动中演绎一 幕幕哀艳动人的悲剧故事。诗性的艺术美境,使小说写人状物尽显诗情;携诗入文、化用诗境,文显 诗性;最重要的是优美的诗境与人物的悲惨结局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加码了对龌龊现实的否定。 关键词:《红楼梦》;文本;诗性;审美功用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06)04—0049—02 《红楼梦》是诗性化小说的典范…( )。走进《红楼梦》, 的诗词的运用,还有许多有关诗、书、画、戏等创作、欣赏和评 人们都会为它浓浓的诗意和优美的诗境所感染,可以说引人 论的艺事活动的描写,使“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的“纪实 人胜的诗意的营造是《红楼梦》艺术成就的标志之一。本文对 性”小说《红楼梦》充满了诗性思维、诗意的情趣,增强了抒情 《红楼梦》诗意营造的手段和审美价值试作分析。 一色彩。 3.场景人物的诗化描写充满了诗的空灵 、《红楼梦》文本的诗意营造 1.神话和梦境烘托神秘的诗性氛围 用诗的体裁形式表达诗意还不足以完全展露曹雪芹的丰 艺术创作是对人生之谜的不懈探索,杰出的作品往往有 赡的才华和灵气,也不是《红楼梦》作为诗性小说的最高明之 一才最能见出曹雪芹的大家功 种神秘感,因其对人生的探索指向终极的所在,包含着超越 处。对场景和人物的诗化描写,日常经验的难以言说神秘之美,亦即超验之美。 曹雪芹在 力。《红楼梦》与《金瓶美》同是生活小说,《红楼梦》受到<金瓶 《红楼梦》中借助女娲炼石的神话和自创的神瑛绛珠拟神话, 梅)的影响包括小说语言方面的影响在学术界差不多是得到 开篇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辽远飘渺的神秘世界, 一致肯定的,但更多的是超越<金瓶梅)而具有独创  ]( mo)。除了两部作品情调有高雅与低俗之 ̄l1)b,对生 为这部巨著营造和奠定了惝恍迷离的超验之美的审美基调和 性【也是《红楼梦》高出《金瓶梅》之处。 如诗如的画艺术氛围,使人流连其中,美不胜收。另外,除了 活之美的诗化提炼和描写,借助神话外,作者还通过对人物的梦幻描写(如“甄士隐梦幻 曹雪芹除了像《金瓶梅》作者一样追求语言的生活气息和亲切 还追求一种诗意的美感 ]㈣”与曹雪芹同时代的永忠 识通灵”、“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等章 感外,E,】( 0’是对红楼梦诗化语言最为恰当的概 回l )来渲染加深对超验世界的体验,沟通此岸世界与超验世 “传神文笔足千秋”[界,令人感到扑朔迷离,不知今生何世今夕何夕,使作品文本 括。随手拈来《红楼梦》中的一段花草描写:“(1l回会芳园 带上了说不清道不尽的意蕴,充盈着诗性之美。 2.琴棋诗画艺事活动蕴涵诗意的雅趣 赞):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 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构成了《红楼梦》的一道独特的风 ;(17回写大观园内花草):“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 景。诗人小说,并不是《红楼梦》的首创,但是在这方面《红楼 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缝,甚或垂檐绕柱,或如翠 或如金绳盘曲……芬气馥郁,非花香之可比。”写人, 梦》有它的特点,这不仅仅是它的数量惊人。在甲戌本《石头 带飘摇,记》第l回写贾雨村中秋之夜“对月有怀”,口占的五言一律处 如宝玉“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 夹批日“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J,且不谓曹雪芹 情。”如此的诗化景致和人物描写,在《红楼梦》中俯拾皆是。 有无重铸经典的努力和以诗才名世的愿望,但《红楼梦》中的 出于真实全面反映生活的需要,《红楼梦》中也有对性事的描 如贾琏与多姑娘,贾宝玉与袭人等,但作者把它作了雅化、 诗词曲赋已经不像其他小说,在其中只是程式化的点缀,它在 写,让读者觉得那也是一种艺术 《红楼梦》中是抒情写意描人画物必可少的的手段,成为小说 简化的艺术处理,火候恰倒好处, 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公认的事实。《红楼梦》中不但有大量 享受。这也反映了曹雪芹的格调和技法高明之处。收稿日期:2006—03—21 作者简介:司国芹(1967一),女,江苏建湖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0 4.回目和人、物的命名富有暗示性和诗意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正 不多都有这样的感觉:百读不厌,人物、情节熟悉了,还是令人 与其他古典名著相比,《红楼梦》回目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读的有滋有味。正像王蒙所体会到的“从哪里翻开书页都可 和浓重的抒情色彩,如“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 以读”,其他小说很难达到这样的地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 香”,“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金兰契互抛 讲,这主要取决于《红楼梦》语言的魅力,特别是它的文备众 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等等。在《红楼梦》中这样的回目 体,满足人们的语言层面的多样化的阅读期待视野,调节人们 比比皆是,像这样的一些章回,仅仅回目就足以把我们带进诗 的口味。诗词曲赋等韵文的容人,使小说增加了文采和可读 情画意的想像空间,显示了巨大的审美蕴涵力。《红楼梦》对 性,丰富和增强了小说塑造人物、烘托气氛、展开情节的功能。 人物的命名,除了富有大家熟知的对于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发 《红楼梦》诗词令无数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作者精心提炼的诗 展富有暗示性外,作者还利用汉语音义的丰富蕴涵,苦心经 营,将诗意熔铸其中,许多命名都能引发人们诗意联想,望文 生义地就能“看到”、“听到”他们的音容笑貌。抱琴,侍书,入 画;鸳鸯,袭人,晴雯;怡红公子,萧湘妃子……,曹雪芹调动包 括命名艺术在内的各种艺术手段,用三寸柔毫写尽了大观园 儿女的百媚千娇和他们身上的文化蕴涵。“灌愁海”、“蜜青 果”、“离恨天”等谐音名物,富有诗意地暗示了“厚地高天”中 的“痴男怨女”“古今情不尽”、“风月债难偿”。 曹雪芹就是这样,把散文形式的小说文本,写得充满诗的 意境、诗的气氛、诗的情味。 二、《红楼梦》文本诗意营造的审美功用 《红楼梦》营造的诗性意境具有什么样的审美功能?笔者 认为主要有三点。 1.写人状物,尽显诗情 用诗词或诗歌化的语言“按头制帽”地描人状物,使人、物 描写诗情洋溢、富有个性、充满生气。如小说用“幽微灵秀地, 无可奈何天”写虚无缥缈的太虚幻境。生活于此妙境的“警幻 仙姑”:“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影度回廊。仙袂乍飘 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此段描 写,从语言到人物的形神,均脱胎于《洛神赋》。作者化用前人 作品,将仙姑置于万花丛中,景为人设,人映于景,万花丛中一 点红,美不胜收。以赋笔写来,不但省缺了许多笔墨,不但超 越了“具象”描写的局限,又给人一种无限的意境美,强化了小 说的艺术感染力【 ](P39)。又如第3回写贾宝玉:忽见丫鬟话 未报完,进来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带着束发嵌宝紫金冠,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项上)系着一块美 玉。”后面又有嘲宝玉“无故寻愁觅恨”、“行为偏僻性乖张”的 《西江月》二首,通过这样的鲜活的描绘,贾宝玉的“蠢”、“愚”、 “拗”——实质上是不容于世、反叛的另类个性,跃然纸上。第 78回,(芙蓉女儿诔)更是一篇声泪俱下的美文,不但让人们 看到了晴雯的霁月光风般的高洁情怀和宁断勿折的刚烈个 性,同时也表现了贾宝玉的怜香惜玉情怀和爱憎分明的个性。 他的形象的典型意义和精神内核就这样在诗意的表述中展现 给了读者。作者写林黛玉,从贾宝玉的眼中出之,“两湾似蹙 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病如西子胜三分。”用 诗化的语言写出了他的情态——娇弱的病态美和灵巧机智的 智性美,充满了诗性之美。 2.化诗人文,文显诗性 《红楼梦》文备众体的特点人所共知。《红楼梦》的读者差 境的散文化的表述,使小说具备了诗歌的意境美,大大增添了 小说作为叙事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小说文本的诗性特 征,是曹雪芹对小说体裁成功探索,他对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也许会忘记具体的故事情节,但那曹雪芹用诗化的语言 给我们渲染和描绘的一个个如诗如画的场景,会久久留在人 们的记忆中,如:滴翠亭宝钗戏蝶一幕,众艳凸碧堂品笛、凹晶 馆联诗的情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场面,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的举动等等,会像电影画面一样定格在读者的心理屏幕上。 3.诗美佳境反衬现实悲凉 身世坎坷、命运多舛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在“茅椽蓬 牖”、“晨夕风露”的困窘中,怀着对“当日所有之女子”为代表 的美好事物的怀恋,对生活进行诗化的提炼和表述,极力营造 一个美好诗意的艺术胜境,特别是神仙世界太虚幻境和清净 大观园的艺术架构和精心描写,令人心驰神往。《红楼梦》小 说艺术世界中人物的“前世”与“今生”关联、神仙世界与现实 世界对照、人物的高禀赋天资与惨烈的悲剧结局的展现,通过 作者诗意的表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强化了对现实的反讽和 否定。小说的现实批判力量因作品的诗意的营造而加强。这 是怀有悲悯情怀和博大心胸的曹雪芹对生活的悲凉体验的结 晶。与作者同时代的敦敏,在《题芹圃画石》诗中描述曹雪芹 画石的情形:“醉余愤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用此来描 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心态和创作动机也十分恰切。“北 风图冷魂难返,白雪歌残梦正长”(张宜泉《伤芹溪居士》),一 代大师曹雪芹带着满腔的悲愤和无限的惆怅与遗憾离开了这 个令他爱恨交织的世界,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思索和回味。 参考文献: [1]胡文彬.(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书店, 2005. [2]吕启祥.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J]、河南 教育学院学院报,2004,(6).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 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邓遂夫.(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M].北京:作家出 版社,2005:P88. [5]方明光.(红楼梦)(金瓶梅)比较论稿[M].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3. [6]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5: Pl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