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2020-07-19 来源:欧得旅游网
巾外文艺 啷 浅析中国选秀节目的现状与发展 彭思源 摘要:选秀节目是近年来非常火爆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选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草根文化”,但它在迎合人们内 心欲望的同时,也难免产生媒介的迷失、个人的迷失等问题。因此,运用思辨的文化分析对选秀节目引发的文化现象进行 评论和反思,有利于倡导电视成为优质文化的载体、强调电视树立应有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电视选秀;克隆;炒作;急功近利;媒体自律 选秀节目的发展及现状 “选”是“挑选、评选”的意思,“秀”为英文 单词“show”的音译,意思是“表现、展现”。“顾 名思义, ‘选秀’就是通过人们真实的展现,来对其 加以挑选和评选。基于这样的意义,选秀节目必须满 足以下条件:第一,是对真实人物的展现和表现;第 二,是通过观众参与评选的方式进行竞赛。” 自2000年起,真人秀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电视 节目《老大哥》首先始于荷兰,接着被澳大利亚、德 国、丹麦、美国等十八个国家引进并融入本国的地方 特色,受到国民的喜爱。此后,美国CBS(哥伦比亚 广播公司)推出了《幸存者》,FOX(福克斯电视台)制 作了《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 汉》以及2004年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推出的 《学徒》等类似节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且无一 例外地成为本国颇受欢迎、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视的娱乐功能 意识开始觉醒,综艺节目、婚恋交友节目、益智节 目、真人秀、以明星绯闻为主的娱乐新闻等各种各样 的电视娱乐节目一拥而上,引发了批量复制的电视大 众文化潮流。 从中国选秀节目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前身就是传 统的“歌手大赛”等表演类选拔节目。而它之所以演 变为“秀”,则是因为在近年来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大 背景下,制作方在游戏规则设置等方面加入了一些类 似于真人秀节目的元素,使节目有了新的发展(如戏 剧化的动作、节目与观众的互动等),从而区别于 “歌手大赛”并为现代观众所喜闻乐见。 二、中国选秀节目迅速枯萎的原因 2004年的《超级女声》就是对在欧美掀起收视热 潮的《美国偶像》等选秀节目的模仿。经历了第一年 的波澜不惊, 《超级女声》在2005年异军突起,总决 赛期间整体收视率为6.22%,收视份额为17.89%,从 个地方电视台的娱乐节目迅速升温成一种众说纷纭 的社会现象和文化事件。从2004年《超级女声》开 {Ip,56 始,关于选秀节目“低俗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 选秀类节目对于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它所鼓 吹的“一夜成名”和“一夜暴富”的价值观显得过于 单一,媒体的过度渲染更是有碍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2006年, 选秀’节目骤然膨胀,恣意裂 变,充斥在数十个省市上星频道中,然而,这股热浪 还来不及翻滚,就在2007年8月被强行降温。” 选 秀节目的形态本身是富有生命力的, 《美国偶像》等 欧美选秀节I1仍在播出并且一如既往地获得高收视 率。然而在中国,选秀节目就像是一颗流星,极其闪 亮却迅速陨落,原因何在? (一)“克隆”之祸 电视大众文化本身具有“易克隆”的特征,在已 获得成功的电视节El基础上进行批量复制成为了中国 电视文化的潮流。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湖南卫视的《玫 瑰之约》,它掀起了盛况空前的中国电视“红娘 风”,国内各电视台随后在同一时期先后开办过三十 多档婚恋节目。盲目“克隆”葬送了《玫瑰之约》,选 秀节目也未能侥幸逃脱。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 带动了中国内地选秀节目的泛滥:2006年以来,全国 选秀节目遍地开花,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 国》、东方卫视的《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北京 卫视的《红楼梦中人》、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浙 江卫视的《梦想奥运真男孩》、山东卫视的《联盟歌 会》、江西卫视的《红歌会英雄汇》以及被停播的重 庆卫视的《第一次心动》等各种选秀节目两百多个。 事实上,由于国内节目创意开发投入不足、创新 所依赖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近年来,很多以“新” 面目出现的节目都可以在海外找到“克隆”的原型。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玫瑰之约》等节目的“克 隆”还是“大陆学港台,港台学日韩,日韩学欧美” 的话,最近这几年,国内某些经济条件较好的电视机 构索性派人常驻或轮流前往欧美国家,学习观摩国外 最新的节目形态。而与之相比, 《美国偶像》虽然在 全球多个国家被复制,但在美国本土,该节目仍然是 福克斯电视网的重头节目,刚刚播出的第六季收视率 不降反升。同时,由于有版权保护,很多老牌的美国 真人秀节目也依然活跃在电视荧屏。 荧屏纵横 (二)恶意炒作 读,不仅电视台需要尽其所能提高收视率,获取经济 当选秀节目占据了多个电视频道的周末荧屏并成 为各电视台的收视率“杀手锏”时,如何抢夺观众注 意力从而使节目在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就成了 节目创作人员最费心思的头等大事。于是, “炒作” 成了一些选秀节目吸引大众关注的重要手段。“炒” 嘉宾、“炒”评委、“炒”选手、“炒”主持人,制造 绯闻、制造事端,甚至不惜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竭 泽而渔的恶性炒作严重破坏了娱乐节目的生态平衡。 利益保障生存,节目主创人员在收视率指标的压力之 下,无形之中也会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因此,节目 主办方纷纷通过提高资费、增加环节等方式来尽可能 榨取利润。而当“克隆”能够解决节目更新换代和收 视率的问题时,“复制”自然就为节目方所争相效仿。 选秀节目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选秀节目速朽的几个原因, (三)分切“利益”蛋糕 先来看一组数据:2005年,“超女”的冠名赞助广 告收入是2800万元左右,短信收入大约有500万元。 插播广告收入比冠名广告要多,整个2005“超女”的 广告收入大约在7000--8000万元左右;2006、2007年 “超女”冠名赞助不N3ooo万元,但由于湖南卫视Ih 己做短信经营,短信收入有1000万元左右,整体广告 收入突破了1亿元。“超女”效应使湖南卫视2005年 整体广告收入增长了3亿元,达到将近7亿元,2006年 广告收入增加到l0亿元。而根据广电总局规划院在 2006年末推出的《上海真人秀产业价值链报告》, SMG(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加油,好男儿》《我 型我秀》《创智赢家》《舞林大会》这四档选秀节目 品牌的商业价值评估为36.6亿元。…报告称,节目产 业价值链中各环节的直接参与者所获得的直接经济回 报,预期累计超过l4亿元,仅《加油,好男儿》一档选 秀节目的品牌商业价值就超过了21.59亿元。 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与驱使下,选秀节目为了“圈 钱”可谓是“机关算尽”。首先是广告的无孔不入; 其次是短信收入,由短信投票和短信增值服务两部分 收入贡献。在短信收入利润的驱使下,活动规则变成 了主办方手中的娱乐道具——PK,待定,从“海选” 到“十强”,从八进六到六进五……节目环节不断翻 新花样,凡是能够设置短信投票环节的地方无一漏 过。这种通过观众短信获取利润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 阻碍了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良性发展。 (四)“选秀”背后的深层原因 从1958年中国电视的发端开始,电视的首要属性 就是政治属性,其承担的功能也应以教育功能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业经历了从起步到腾飞的艰 难历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媒介市场化的发 展,电视的属性由政治属性转变为双重属性,即政治 属性与经济属性,教育功能主导也逐渐让步于认知功 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四大功能并存。 在电视功能逐步转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电视要 充当党和政府的喉舌,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通过获取 利益来求生存,而其主要盈利模式又被局限在商业广 告上。因为目前电视广告的投放标准是基于收视率这 个“万恶之源”的,因此,从行为动机的角度来解 事实上,这几个原因也是选秀节目“低俗化”的终极 根源。那么,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如何才能不再与“低 俗化”划等号,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呢?还是要从自 律和他律两方面来共同着手,净化中国电视的传播环 境,使选秀节目重新赢得公众、赢得市场。 (一)加强媒体自律 媒体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 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I ̄P.N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 为。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念交织并 存,融合碰撞,反映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陈腐落后的 价值观念也如污水横溢,形成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分 裂,导致了信仰危机、文化贬值、精神滑坡、道德失 范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反映到媒体上,具体体现为选 秀节目的盲目克隆、过度炒作以及急功近利等媒体从 业人员的道德失范。“加强媒体自律,有利于防止和 消除新闻腐败,恢复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而选秀不过是一种节目形式,可以健康向上也可 以趣味低俗,关键取决于节目制作者所采纳的制作理 念。因此,务必要提倡媒体自律,使媒体在加强公民 道德建设、构建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系等方面真正发挥 重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型媒体管理制度不健 全的背景下,自律的承诺一旦遭遇经济利益很容易土 崩瓦解。而真正的道德文明在于法治化的制度文 明。” 因此,一方面,要建设符合媒介市场化需求 的合理有效的媒体产业化运作机制。如《美国偶像》 等欧美选秀节目背后有成熟的音乐产业和娱乐产业支 撑,规范的电视转播、版权出售、唱片发行等,使资 源得以深度开发,培养出的是真正的乐坛巨星;而国 内选秀节目缺乏成熟健康的音乐娱乐产业与之配套, 选拔出的明星仿佛是过眼云烟,重视节目本身收入也 注定了其短线效应。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当 前新形势的行业ih律监管体制和相关管理制度,并保 证其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通过更规范、更严格、更具 有操作性的制度约束,来保证媒体的健康良性运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选秀本身并没有错,也许它不会跻身 57··il} 黪文化传媒 纸之间,也是有很大的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差异的。 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几乎所有的机构 包括家庭、学校、电视台、出版社等等都可以称之为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人处在包围圈中难以避免被询唤 为主体。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 所有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传达的是否只是一种单一 的、统一的、同一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并 且这种单一的、统一的、同一的意识形态是否会发生 变化。如果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意识形态就成了一种 固定的东西,而得不到发展。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关 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之间存在一种客观上的互相依存 的关系,知识分子通过大众传媒,传播自己的声音, 而大众传媒通过知识分子获取需要的受众,诸如书籍 的购买者、电视的观众等等。在这里,不作批判性的 考虑,应该认识到的一点是,由于知识分子大多投靠 于政治集团或商业集团或者是某一阶层或团体的代言 人和守护者,其所持有的观点必然是多元的,难以做 到一致。因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也是具有多元性 的。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由于网络的发展,这 使得知识分子有可能部分地实现“超越阶级”的独立 于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并且以媒体为例, 性,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应该注意 各个媒体之间传达的意识形态也不可能是单一的、统 到的一点是,最终它所呈现的多元意识形态大多回归 的、同一的,至少会有程度上的区分。如各地方的 到爱国主义的层面上来,或者说有一种正在发展中的 都市报与《南方周末》这样的报纸相比,还有《湖南 大国意识包含在里面。 卫视》和《凤凰卫视》相比,即使在一个电视台的内 有学者曾经作出这样的归纳:1、在所有的新闻 部,娱乐类节目和新闻评论类节目传达的是否是同一 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 种意识形态,这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另外,不可否 人。因此,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并不是独立的媒介,它 认的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一直存在着反思这种行 们只是潜在地发挥独立作用。2、新闻媒介的内容往往 为,人类通过不断反思因而不断进步,那么人们对自 反映给新闻媒介提供资金者的利益。 任何新闻媒体 己身处其中的意识形态结构的反思产生的结果,应该 都难以逃脱资金的影响,另外知识分子总是与权力和 可以称之为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而人们身处其中的意 体制错综纠结,这也是消解媒体批判性的重要原因。 识形态可以称之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又或者主流意 意识形态的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大 识形态。 众传媒发达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大众 作为“百家争鸣”的一种体现方式,学界经常会 传媒来实现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蔓 出现不同的声音。本质上,作为思想的传承者——知 延、网络的出现,使得多元的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已 识分子并非总是内在团结的群体,而大都处于彼此争 不可避免。因而大众传媒本身成为多种意识形态以隐 夺权力的斗争中。实际上,目前的西方学界也存在着 性的方式交锋的“公共领域”也是不可避免的。 知识分子过分依附政治权力和政治意识形态,向体制 和商业投降的现象。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认为的那样: 注释: 现实中知识分子为了个人的利益,大都投靠于政治集 【1】[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 团或商业集团,从而丧失了其批判性。 器》,[斯洛文尼亚]齐泽克、阿多尔诺等著《图绘意识形态》,方 当今之世,媒体上出现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他 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7页。 们各执一词,阐述自己对于事物的看法等等,文化名 [2】参见[美]J·赫伯待·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坦、 人成为社会上的一种“奇特”现象。而很多学者也是 裘志康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页。 在书籍和杂志、报纸上进行论争,阐述自己的观点。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上接57页) 社会主流文化,但通过很好的制度设计,选秀文化是 选秀现象》,团结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可以长盛不衰的。关键是要使节目与市场在规范的基 【31[7]Julie:《电视选秀:失控与速朽》,(http://blog sina com cn/s/ 础上相互借力、互为平台,彼此交融更默契、更成 bl0g_49704b6601008dfu htm1),2008年2月19日。 熟,这样一来,不仅能为观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4】陈黛:《东方卫视“四真人秀”品牌价值超38亿》, 满足他们的收视需求,也能够实现企业的商业利益, (http://news cnfol com/061221/101,1280,2540913,O0 shtm),2006年12月21日o 【5参见杜骏飞、袁光锋《选秀:庄严的嬉戏》,中山大学出 5]实现选秀节目与企业的双赢。 版社2008年版,第87页。 f6李忠:6] 《媒体自律刍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注释: (http://www cassnetcn/cass/show_Ne ̄s asp?id=15278)o [1]中国人搜索行为研究中心:《2007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研究 报告》,第7页。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2]参见梅文慧《快乐电视选秀——解码<超级女声>引发的 6l··I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