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学习目标:精读课文,品味精当的语言。
二、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懂得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选材详略得当的好处。 四、 复习导入【自主学习】
1、按原文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作答)
2、翻译下列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父异焉 ____________________ (2)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4)日扳仲永 ____________________ (5)邑人奇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炼。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如:
(1)“________”: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____________,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 ____”“ ____”: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4)“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出方仲永的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6)“__________”: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7)第2段叙事:仅以一“____”、一“____”、一“____”就交代
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2、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3、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六、 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解释下列虚词的用法:
(1)“之”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②受之人__________③卒之为众人_______________ (2)“于”
①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②于舅家见之______________ ③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_④受于人者不至____________ (3)“然”
①泯然众人矣_________②父利其然也_________ 七、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