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0-05-17 来源:欧得旅游网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 说明

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轻工系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制定,符合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课程。它的任务是:在系统讲授化学的基本原理即化学平衡、物质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讲述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气相色谱法等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较好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科学方法上得到初步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定量分析中误差、有效数字及其运算等知识。

(2)理解滴定反应的条件及方式、标准溶液的配制及表示、滴定分析法的相关计算。

(3)掌握四大平衡及四种滴定分析方法。

(4)掌握吸光光度分析方法及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2.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运用化学科学理论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4)具有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1.熟练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用其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掌握: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的内容。

第二部分 课程的学时分配与考核

一、课程进行总学时数、学分数

课程教学学时72学时。

二、主要教学过程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 6学时

第二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 4学时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10学时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10学时

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8学时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6学时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6学时

第八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学时

第九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简介 4学时

第十章 电位分析法 4学时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法 4学时

第十二章 物质的定量分析过程 4学时

总复习 2学时

三、考核:平时占30%、理论考试占70%。

第三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分析化学概述

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 分析化学的分类

3. 分析化学的发展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

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 误差的表示

3. 误差的分类

4. 误差的减免

第三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 有效数字及位数

2. 数字修约规则

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第四节 定量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1. 数据集中趋势的表示方法

2. 数据分散程度的表示方法

3. 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4. 可疑数据的取舍

第五节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分析方法的分类,有效数字的概念、记录、修约、运算规则及应用;

2. 掌握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以及分析结果的一般表示方法;

3. 熟悉分析化学任务和作用,熟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产生原因和表示方法;

4. 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理解准确度、精密度概念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5. 会进行可疑测量值的取舍。

第二章 滴定分析法概述

第一节 滴定反应的条件和滴定方式

1. 滴定反应的条件

2. 滴定方式

第二节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 基准物质

2. 标准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 物质的量浓度

3. 滴定度

第四节 滴定分析法计算

1. 待测物的物质的量与滴定剂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2.待测物含量的计算

教学要求:

1. 掌握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2. 掌握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配制及标定;

3. 掌握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4. 熟悉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及滴定方式。

5.了解常用基准物质。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1. 酸碱质子理论

2. 酸碱解离平衡

第二节 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

1. 一元弱酸的分布

2. 二元弱酸的分布

3. 三元弱酸的分布

第三节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1. 质子条件

2.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第四节 缓冲溶液

第五节 酸碱指示剂

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3. 混合指示剂

第六节 一元酸碱的滴定

1. 强碱滴定强酸

2. 强健滴定弱酸

3. 强酸滴定弱减

第七节 多元酸碱的滴定

1. 多元酸的滴定

2. 多元碱的滴定

第八节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 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 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第九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 食用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2. 工业纯碱中总碱度的测定

3. 混合碱的分析

4. 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

5. 硼酸的测定

6. 硅酸盐中二氧化硅的测定

7. 酯类的测定

8. 醛酮的测定

第十节 酸碱滴定法结果计算示例

第十一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1. 溶剂的分类及其作用

2. 非水溶液滴定条件的选择

3. 非水溶液滴定法的应用

教学要求:

1. 掌握酸碱平衡的理论;

2. 掌握一元酸碱PH值的计算;

3. 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4. 掌握酸碱滴定的原理并能正确选用指示剂。

5. 熟悉各种类型酸碱滴定的pH变化规律和选指示剂依据。

6. 理解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变色范围。

6. 了解非水溶液的酸碱滴定。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EDTA的性质及其配合物

1.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二钠盐

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第三节 配位解离平衡及影响因素

1. EDTA与金属离子的主反应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 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3. 条件稳定常数

第四节 配位滴定法原理

1. 滴定曲线

2. 酸效应曲线和滴定金属离子的最小PH值

第五节 金属指示剂

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2. 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

3. 使用金属指示剂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4.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第六节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1. 控制溶液的酸度

2. 掩蔽和解蔽的方法

3. 化学分离法

4. 选用其他配位滴定剂

第七节 配位滴定的应用

1. 滴定方式

2. 配位滴定法应用事例

教学要求:

1. 以EDTA配位滴定剂为例,掌握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指示剂的选择以及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3. 掌握EDTA配位滴定剂的配制。

4. 熟悉配位滴定原理与酸度在配位滴定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5. 熟悉配位滴定的应用。

6. 了解配位滴定对配位反应的要求。

7.掌握分析结果计算。

第五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氧化还原平衡

1. 标准电极电位和条件电极电位

2.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3.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

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2. 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确定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 进行预处理的必要性

2. 常用的预处理试剂

第五节 常用的氧化还原测定方法

1. 高锰酸钾法

2. 重铬酸钾法

3. 碘法

4. 其它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六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计算示例

教学要求:

1. 掌握氧化还原平衡;

2. 掌握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的原理;

3. 掌握各种滴定液的配制及标定方法;

4. 掌握电极电位的计算方法。

5. 熟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指示剂的选择。

6.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法特点、分类方法及提高反应速度的方法。

7. 理解条件电位、条件平衡常数的意义

8. 能用条件电位、条件平衡常数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完成的程度。

第六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 重量分析法概述

1. 重量分析法简介

2. 重量分析法的主要操作过程

第二节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 同离子效应

2. 盐效应

3. 配位效应

4. 酸效应

第三节 沉淀的形成与玷污

1. 沉淀的形成

2. 沉淀的玷污

第四节 沉淀的条件

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2. 均相沉淀法

第五节 重量分析法应用示例

第六节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第七节 沉淀滴定法

1. 摩尔法

2. 佛尔哈德法

3.法扬司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沉淀的溶解性;

2. 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的原理以及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 熟悉重量分析法的操作过程和应用。

4.了解沉淀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 物质的颜色及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3. 偏离朗伯—比耳定律的原因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择

1.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2. 显色条件的选择

3. 显色剂

4. 三元配合物

第四节 测量条件的选择

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2. 参比溶液的选择

3. 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第五节 目视比色与分光光度计

1. 目视比色法

2. 分光光度计

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1. 示差分光光度法

2. 溶液中多组分分析

3. 应用示例

5. 分析结果计算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吸光度和透光度、朗伯—比耳定律及摩尔吸光系数等知识;

2.了解比色分析和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基本原理、仪器构造和各部件的作用;

3.学习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的选择;

4.理解分光光度法定量分析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第八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1. 共振线和吸收线

2. 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基础

第三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4. 光源——空心阴极灯

5. 原子化系统

6. 分光系统

7. 检测系统

第四节 定量分析方法

1. 标准曲线法

2. 标准加入法

3. 浓度直读法

4. 工作条件的选择

5. 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和检出极限

第五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干扰及抑制

1.化学干扰及其抑制

2光谱干扰及其抑制

3.应用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3.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和使用

4.知道工作条件的选择

5.了解他的干扰因素

第九章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简介

第一节 概述

1. 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 发射光谱分析的特点

第二节 发射光谱分析仪器

1.光源

2.分光系统

3.检测系统

第三节 发射光谱分析的应用

1. 光谱的定性分析

2. 光谱的定量分析

3. 光谱的半定量分析

第四节 火焰光度分析法

1. 火焰光度分析法的基本过程

2. 火焰光度分析仪器

3. 火焰光度定量分析方法

4. 火焰光度分析法应用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2.掌握发射光谱分的分析方法

3.熟悉发射光谱分析仪器

4.掌握火焰光度定量分析方法

5.了解火焰光度分析法应用

第十章 电位分析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参比电极

1.甘汞电极

2.银-氯化银电极

第三节 指示电极

1.惰性金属电极

2.金属-金属离子电极

3.金属-金属难溶盐电极

4.汞电极

5.玻璃电极

6.其他离子选择性电极

第四节 直接电位法

1.PH的电位法测定

2.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

第五节 电位滴定法

1. 电位滴定法的仪器装置及测定原理

2. 电位滴定的终点确定方法

3.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4.自动电位滴定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电位分析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位滴定法的测定原理及终点确定方法

3.熟悉常用的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4.熟悉直接电位法

5.了解自动电位滴定法

6.了解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十一章 气相色谱法

第一节 概述

1.分类

2.气相色谱的分析流程

3. 气相色谱的分离原理

4.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第二节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及其选择原则

1. 气固色谱的固定相

2. 气液色谱的固定相

3. 新型合成固定相

第三节 气相色谱法理论基础

1.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2.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3.分离度

第四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1.载气及其线速度的选择

2.柱温的选择

3.柱长和柱内径的选择

4.进样量和进样时间的选择

5.气化温度的选择

第五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

1.热导池检测器

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第六节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第七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简介

第八节 色谱分析法的应用示例

教学要求

1.掌握气相色谱的分离原理和特点

2.掌握气相色谱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3.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概念

4.熟悉气相色谱的固定相及其选择原则

5.熟悉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6.了解气相色谱检测器

7.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第十二章 物质的定量分析过程

第一节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1.组成分布比较均匀的试样采取

2. 组成分布不均匀的试样采取

3.分析试样的制备

4. 采取与制备试样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节 试样的分解

1.无机物的分解方法

2.有机物的分解方法

3. 试样分解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干扰组分的分离方法

1.沉淀分离法

2.液-液萃取分离法

3.层析分离法

4.离子交换分离法

第四节 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

第五节 复杂物质分离示例——硅酸盐的分析

教学要求

1.掌握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方法

2.掌握试样的分解方法

3.掌握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

4.熟悉干扰组分的分离方法

5.了解复杂物质分离

第四部分 教学参考资料

1、《分析化学》 刘建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分析化学》 (第四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分析化学》 于世林,苗凤琴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4、《分析化学》 陶增宁,白桂蓉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5、《21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

6、《分析化学前沿》,高鸿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

7、《仪器分析》,赵藻藩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仪器分析》,邓勃、宁永成、刘密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制定:陈新华

执笔:丁明洁

审订:李五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