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体系全套资料

2020-10-31 来源:欧得旅游网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第一章 安全生产分级管控作业指导书 一、编制目的

为了建立公司安全生产分级管控的长效机制,加强防范工作,防止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本方案,并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省政府安委会《关于深化阿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16]10号等文件)的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遏制事故的发生,我公司决定建立安全生产分级管控体系并开展专项行动,进一步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高我公司的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编制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局[2007]16号)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311号令) 《山东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213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文)

《山东省人民政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治理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公司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

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鲁安办发[206]10号)

《关于推荐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理治理两个体系建设标杆公司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1号)

《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 三、基本要求 1、健全机构

为了确保每个作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公司财产安全,需要全体干部、

职工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关注每个职工的生命安全,关心我公司安全问题,已成为公司每个员工则无旁贷的责任。我公司本着有岗就有责、有职就有责的原则,制定安全责任制度,为落实好我公司安全工作问题,确保公司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公司建立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体系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从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都应当参与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主要负责人作为我公司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应确保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工作的资源投入,其他人员应负责自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分级管控工作。 (1)领导小组

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办公室,由财务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策划、培训、指导、协调、监督与考核,确保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 (2)责任分工

组长:督促、检查本公司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全公司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有组织和领导责任; 副组长:协助主要负责人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办公室:为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办事机构,汇总分析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的数据,负责上报;

各部门:各部门是部门分级管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

岗位人员:负责所在岗位的风险分级管控。

2、完善制度

在隐患排查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及相关记录文件,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风险分级管控贯穿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葛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3、组织培训

制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风险分级管控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等,并保留培训记录。 4、落实责任

建立风险分级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及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 四、术语及定义 1、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对系统或作业中固有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风析和评估,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作出定性、定量的表示。 2、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现实的各种系统不可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种类的危险源。 3、危害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4、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这种根源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5、危害因素辨识

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危害因素并确定每个危害因素特性的过程。 6、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R)=频率(L)×严重度(S)。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可能性,是指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危险情况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大小和程度。 7、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是指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其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适合对于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8、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

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性和有害性进行判别检查适合对设备设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9、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五、工作程序和内容 1、风险点划分原则

(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风险点可按照区域场所、生产工序、设备设施及重点部位等进行划分。 (2)操作及作业活动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风险等级高、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作为风险点。 2、风险点排查 (1)风险点排查的内容

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在生产活动区域内对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确定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型、区域位置、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 (2)风险点排查的方法

风险点排查应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场所、装置、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结合等进行。 六、危险因素辨识 1、辨识范围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

(5)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6)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8)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2、辨识内容

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依据《生产过程危害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的规定,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和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腐蚀、焊接缺陷等。 3、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火灾、高处坠落等其他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 工、影响商誉、环境污染等。 4、辨识方法

(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即针对每个作业活动中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

(2)针对设备设施等采取安全检查表法(SCL)进行危险源辨识,

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5、危险源辨识

(1)公司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2)辨识时应依据GB/T 13861的规定充分考虑4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应充分考虑国家安监总局组织编制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手册(2016)版》中提到的较大危险因素。

(3)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的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是,以生产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相对独立,既不能太复杂也不可太简单。

(4)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将设备设施按功能偶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

七、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流程

第二章 风险识别措施

一、危险源(风险点)及辨识标准

序风险点类别 号 1 2 A2.1、A2.7 原材料入库 进出仓库、料仓区停车 运输车辆 运输车辆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物体打击爆炸 3 4 5 6 7 8 9 A2.1、A2.7 A2.1、A2.7 A2.1、A2.7 A2.1、A2.7 A2.1、A2.7 A1.1 A1.1 原材料入库 卸完车辆返回 上料 上料 上料 上料 电脑配料 电脑配料 电脑配料 车辆启动 装料 卸料 停车 启动电脑 输入程序 启动程序 运输车辆 铲车 铲车 铲车 铲车 电源 电源 商混站 控制柜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 触电 触电 机械伤害 触电 触电 作业活动 作业内容 风险点名称 诱发事类型 A2.1、A2.7、A2.5 原材料入库 自动卸车 10 A2.1 11 A1.1 12 A1.1 13 A2.1、A2.8 14 A2.1、A2.8 15 A2.1 16 A2.8 17 A1.1 主机室操控 启动电源 主机室操控 预热机器 商混站 主机室操控 检查设备运行状况 混凝土罐装 商混生产 混凝土罐装 商混车就位 混凝土罐装 开机灌装 混凝土罐装 停机 商混站设备 机械伤害、高处坠落 商混站设备 机械伤害、触电 罐车 灌装机 电源 车辆伤害 物体打击、机械伤害 触电 18 A2.1、A2.7 19 A2.1、A2.7 20 A2.1、A2.7 21 A2.1、A2.7 混凝土罐装 车辆运输出厂 混凝土运输 车辆启动 混凝土运输 公路运输 混凝土运输 进入施工现场 罐车 罐车 罐车 罐车 罐车 罐车 取样 称量 分析 配比 养护 试压 报告 断电 检查 方案 拆卸 维修 安装 调试 清理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 车辆伤害、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触电 其他伤害 其他伤害 触电 机械伤害 其他伤害 触电 机械伤 人身伤害 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 机械伤害 滑跌 22 A2.1、A2.7、A2.5 混凝土运输 卸车 23 A2.1、A2.7 24 A2.8 25 A1.1、A2.1 26 A1.2 27 A2.1 28 A1.1、A2.1 29 A2.9 30 A2.1 31 A1.1、A2.1 32 A2.1 33 A4.7 34 A2.1 35 A2.1 36 A1.1 37 A2.1 38 A3.1 混凝土运输 车辆返厂 混凝土分析 取样 混凝土分析 称量 混凝土分析 化学分析 混凝土分析 理论配备 混凝土分析 样品养护 混凝土分析 力学试压 混凝土分析 出报告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 设备维修 断电、挂警示牌 检查设备故障 制定维修方案 拆卸设备 设备维修 安装设备 调试设备 清理维修现场 二、公司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危险因素是指对人体造成伤亡或对物体造成突发性损坏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对两者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1、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根据公司的周边环境、生产工艺等特点,经过综合分析,并类比周边地区同类型企业的事故发生原因等综合情况,采用对照经验法、类比法进行有害因素辨识。

通过辨识,公司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坍塌、压力容器爆炸、火灾、噪声、粉尘等(祥见表3-1)。其中机械伤害、触电时公司易发、多发事故,应特别引起高度重视。

表3-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表 危险有害因素 机械伤害 触电 高处坠落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坍塌 压力容器爆炸 火灾 淹溺 存在场所及部位 输送带以及及其运转部位等 配电室、变压器、电气设备、裸露线路等 爬梯、平台、登高作业及地面的坑等场所。 上料、卸料及维修处等场所。 厂区、道路等场所 建筑物、料场等 生产车间、维修处等 电气设备、变电室、供电线路焊接场所等 水池 噪音 粉尘

2、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输送带、商混、装载机等设备。 装载、输送等作业。 为了便于公司在生产中能够有效的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对各类事故的发生场所、原因等作简要分析。 2.1机械伤害 (1)存在部位

机械伤害事故主要发生在输送带、商混机、空气压缩机等场所及机器运转部位。 (2)原因分析

① 各种设备的转动部位无防护装置,或不符合安全规程要求。 ② 设备在运转中处理故障、检修设备或清理杂物。 ③ 人员跨越运行的设备、输送带。

④ 操作人员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或疏忽大意。 ⑤ 操作或维修人员在输送带上行走、跨越等 ⑥ 检修时,机器突然被他人启动。 ⑦ 检修、维修不及时,使机器带病运行。 ⑧ 违章操作、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2.2触电

(1)存在地点或部位

触电危险、有害因素主要存在于供电设备、电器设备、供电

线路以及接触漏电的金属、湿地等导体处。 (2)原因分析

① 高层建筑重要设备,未安装避雷装置。 ② 电气工作人员未经考核合格,无证上岗。

③ 在高压工作场所作业时,工作人员未戴绝缘手套和未穿电工绝缘鞋、未临时接地。

④ 电焊设备及工具绝缘不良,焊机外壳未接地。 ⑤ 用水冲洗电气设备、电缆、照明线路。

⑥ 供电系统未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固定设备外壳未直接重复接地。

⑦ 操作人员带电检修、搬迁、移动电缆和电气设备。 ⑧ 检修线路、开关、刀闸、跌落保险时,未将连接设备两侧线路全部停电。

⑨ 在低压带电线路上工作时,使用金属尺子,刀子,锉刀等金属工具。

⑩ 检修车间,高低压电气设备和线路时,未将断开的开关和刀闸进行操作柄锁住,误送电。

11 操作人员身体与电气设备裸露带电部分距离太近。 12 电气设备裸露带电部分无安全隔离栏、护架等设施。 13 手持式电气设备的操作柄和工作中必须接触的部分,绝缘不良。

14 停电检修时,开关把手未加锁或无专人管护,未悬挂“有人

作业,禁止送电”等标志牌。 2.3物体打击 (1)存在部位

主要存在于运转机器零部件断裂飞出、人员抛掷、卸料石块飞溅及其他高处落物、汽车上石块飞出。 (2)原因分析

① 原材料装卸时防护措施不当

② 处理物料违反规程或不合理,对危险坠落物件认识不足,判断失误。

③ 劳动防护用品不按要求佩戴 ④ 照明不足,对周围观察不清 ⑤ 损坏的机械设备等飞溅物击伤人体 ⑥ 检查不细、没有及时处理危险部位。

⑦ 物料堆放不合理,物料堆放小于自然安息角,致使物料滚落等等。

⑧ 登高作业人员物件跌落或扔东西砸伤下面人员。 2.4车辆伤害

(1)存在的地点或部位

存在于厂内机动车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地点为运输道路、调车场、产装现场,发生的部位均直接与车辆有关。

(2)原因分析

① 厂内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② 驾驶人员安全技术较差

③ 厂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状况较差、运输设备有缺陷等 ④ 作业环境差,道路、照明和场地等不符合安全要求 ⑤ 驾驶人员的身体有隐患、睡眠不足或心里不适等 ⑥ 无证驾驶、违章操作或疲劳驾驶。 2.5火灾 (1)易发部位

易发场所为:配电室、机修场所、焊接场所和供电线路、电气设备短路、过载、接触不良而使设备或线路着火。 (2)主要原因

① 电气设备过热引起火灾

② 电气设备或线路发生短路、过载、接触不良而使设备或线路着火,从而引起其他物品燃烧。 ③ 设备带病运行或使用不合理

④ 避雷设备装置不当,无避雷装置或缺乏检修,发生雷丹引起火灾。

⑤ 消防、灭火设施缺陷。 ⑥ 其他原因 2.6压力容器爆炸 (1)易发部位

修理场所的氧气瓶、储气罐等易发生爆炸事故 (2)主要原因

① 压力容器受到机械损伤,发生爆炸事故 ② 压力容器遇到高温发生爆炸

③ 压力容器压力表失效或误差大,导致操作失误,发生爆炸事故。

④ 压力容器输送管路漏气、接触明火,导致瓶内气体气压升高,发生爆炸。 ⑤ 其他 2.7淹溺

公司设置有深水池,在临水作业场所进行日常维护、人员巡视作业时,有可能发生溺水事故 2.8粉尘

粉尘是公司最为严重的职业危害源,操作人员长期吸入粉尘会对肺部及身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产生粉尘的主要原因: ① 未采取封闭作业 ② 产尘车间通风不良 ③ 产尘车间未采取除尘措施 ④ 未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2.9噪声

产生噪声的原因是输送带、商混机等设备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其主要原因是

① 缺乏减震消声装置 ② 设备的固定螺栓松动等

3、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有关规定。

我公司涉及的危险源有:氧气、乙炔气、压力容器。氧气、乙炔气仅维修时使用,一般储存氧气、乙炔各一瓶;压力容器无毒性。非易燃。

综上所述,公司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第三章 风险评估体系

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选择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进行工艺危害风险分析。 一、危险源识别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山东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

《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

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16】10号)

《关于推荐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标杆企业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1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企业员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二、风险评价办法

公司对所是被的危害加以科学的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胡奥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常用的评价方法有:预危险分析法PH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安全检查表分析法SCL、工作危害分析法JSA、工作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FC。 三、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工作危害分析法(Job Hazard Analysis,简称JHA)是一种比较细致的分析作业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它将一项工作活动分解为若干个步骤,识别出每个步骤中的危害,并设法控制事故的发生。

这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先辨识出工作中的危害,然后根据风险度二风险发生的概率X后果的公式计算出数值,确定其数值的大小来确定风险的大小和分级,然后采取响应的措施。 1、作业活动的划分 序号 作业步骤 危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可能发生的事作业环境、管理) 2、 四、 第四章

故类型及后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