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时辰别称
1、夜半【yè bàn】: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2、鸡鸣【jīmíng】:荒鸡。
3、平旦【píng dà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
4、日出【rì ch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晓。
5、食时【shí shí】:早食、宴食、蚤食。
6、隅中【yú zhōng】:日禺、禺中、日禺。
7、日中【rì zhōng】: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
8、日昳【rì diē】: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
9、晡时【bu shi】:馎时、日馎、日稷、夕食。
10、日入【rì rù】: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
11、黄昏【huáng hūn】: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堕、日曛、曛黄。
12、人定【rén dìng】:定昏、夤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古代十二时辰分别是什么?
1、【子时】: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丑时】: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寅时】: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卯时】: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午时】: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未时】: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申时】: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10、【酉时】: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11、【戌时】: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亥时】: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
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都有哪十二个呢?
1、子时:23时至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2、丑时:1时至3时,鸡鸣,又名荒鸡。
3、寅时:3时至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
4、卯时:5时至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
5、辰时:7时至9时,食时,又名早食。
6、巳时: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
9、申时:15时至17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
扩展资料: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十二个时辰的名称
中国古代十二时辰的名称为子 、丑 、寅 、卯、辰 、巳 、午、未、申 、酉 、戌 、亥。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依次递推。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各个时辰对应的时间和俗称
1、子时23:00至1:00: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丑时1:00至3:00:
鸡鸣,又名荒鸡,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3、寅时3:00至5:00: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4、卯时5:00至7:00: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7:00至9:00: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6、巳时9:00至11:00: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7、午时11:00至13:00: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8、未时13:00至15:00:
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9、申时15:00至17:00:
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10、酉时17:00至19:00: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1、戌时19:00至21:00: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12、亥时21:00至23:00: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十二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