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最商业化的古城,魅力在哪

2023-04-21 来源:欧得旅游网

20多年前

丽江古城

率先开启了古城商业化的时代

为众多古城探索出发展的捷径

20多年后

喧闹的酒吧、雷同的店铺

以及众多游客的糟糕体验

使得丽江古城成为商业化之下

最严重的受害者

然而

在这种浮华之外

丽江古城所保留的

山骨水魄的城市形态

与顺山随水的院落组合

都为后人留下

无限的魅力与遐想

▼横屏观看体验更佳

丽江古城全景

拂去丽江表面的喧嚣

这座山水之间的古城

最真实的模样

会是什么样子?

数千万年前

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闭合

散发出强烈的水平挤压力

形成西南地区巨大的倾斜山麓

在随后的而来的构造运动

和火山活动中

倾斜山麓断裂变形

形成老君山、玉龙山等山系

▼横屏观看体验更佳

玉龙雪山

来自海洋的季风环流

带来强烈的降水

在玉龙山形成冰川

造就如今玉龙雪山之名

汇聚成金沙江水系

在山岭间中奔流而出

形成当地山水相间的地貌

万里长江第一湾

山川和河流的分割

使得纳西族、汉族、白族、彝族、藏族等

多种民族文化在此孕育和交汇

组成多样化的文化格局

在数千年的封建史中

多方政权在丽江交错碰撞

吐蕃、南诏与大理国等接连起伏

丽江政权变迁

一直到元朝时期

云南纳入到大一统的中国版图

纳西族通过吸收汉藏文化

以茶马古道开展商贸

经济文化不断兴盛

成为云南地区最为强势的民族

才彻底结束云南地区

经济、文化的分异

明洪武十五年

纳西族首领归顺中央王朝

赐姓木氏

在中央王朝的支持下

统一云南地区

在丽江坝子建立大研厢

在随后的数百年里

创造出一座“高原水乡”

而伴随着旅游开发

另一个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

丽江古城

走入人们的视野

在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

水是重要的崇拜对象

于是在建造丽江古城时

水就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

从黑龙潭流出的玉河

经过人工挖掘一分为三

以三条河流为脉络

每条河又分出无数的支流

入墙过屋,穿街绕巷

城依水势,水随城在

营造出放射状布局

▼横屏观看体验更佳

丽江水系街道图

古城的骨架

三十多条主街和数百条巷道

以四方街为中心

顺应河网分布

四通八达,回环连贯

组成古城的路网体系

构建起曲幽窄达的城市风格

城市的各种生活空间

沿着街、巷、弄子多层次展开

演绎出丰富多变的日常生活场景

在城中想要不迷失方向

最好的办法是沿河行走

逆水而上是进城

顺水而下为出城

大石桥

城中密集的河网

使得桥不可或缺

300余座形式各样的石桥、木桥

飞架在水面之上

将不同的街道联系起来

在云贵高原上形成

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色

穿门过户的流水

在城市低洼处喷涌而出

纳西族的先民

依照地势高差修建三级水潭

上池饮用,中池洗菜,下池漂衣

称之为三眼井

形成古城的一大特色

三眼井旁用水的人们

三条主要的河流脉络

构建起古城的水网道路体系

各种建筑则沿河层层展开

形成古城内部的等级制度

在三条河流中

西河是木氏土司府护城河

作为明朝时期云南的政治中心

木府位于古城的西南部

背靠狮子山

西河环绕三方

背山面水,居高临下

既体现等级地位

又方便防卫和控制全城

木府全景

跨过西河之上的马鞍桥

在全长369米中轴线上

大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

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

162间古建筑从东至西排开

雕梁画栋 光彩照人

徐霞客游历丽江之时

夜观木府曾惊叹

“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金壁辉煌不输皇宫

木府议事厅

木府的主要建筑议事厅

端庄宽敞 气势恢宏

是土司议政地点

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

上悬“议事厅”

和三块明代帝王所赐的

“诚心报国”匾

入门正对着的是虎皮靠椅和屏风

官衔爵位执事牌分居两侧

屋顶为三个藻井

井中有四爪金龙

井外则刻有纳西特色的披星戴月图

展现着文化交融的风采

议事厅藻井

在议事厅之后

是木府的最高建筑万卷楼

三层三重檐

十字歇山顶

雕刻以纳西民俗与日常生活

全盛时期藏书涵盖儒释道

兼收汉白彝藏各民族史书

纳西族好学进取、和而不同的

民族文化内涵尽收其中

万卷楼

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

则共同组成木府的花园区

作为歌舞宴乐之地

奇花异草、名树古木

在这里交相辉映

融天地山川的清雅之气

与宫殿的典雅富丽为一体

点缀起木府的壮丽辉煌

如今所见的木府

已不及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

但其中交错巍峨的建筑

和多民族交融的建筑艺术

得雪域之灵气

收文化之精魄

是滇西地区最璀璨的明珠

木府全景

而在木府的对面

层次分明的民居建筑

则以中河为线

四方街为中心

形成古城的主要结构

作为玉河的自然径流

在中河两侧

以西河和东河为界

民居建筑错落有致

▼民居建筑

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

最早起源于藏族的蛮楼

后借鉴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

又根据实际需要和审美习俗进行改造

形成了纳西族建筑特色

根据复杂程度

古城的民居可以分为

一坊房、两坊拐角、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等多种形式

一坊房是其中基础的形式

为三开间的两层建筑

穿斗式构架、垒土坯墙

二层中的明间为祭祀场所

其余则是储藏空间

底层则带有厦子

明间为客厅,次间为卧室

当两个一坊房

以拐角的形式相交

四周再以照壁围合

就形成了两坊拐角

在此基础上

将一方照壁用一坊房替代

就形成了民居中

最为典型的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则是将三坊的照壁用一坊房替代

从而形成封闭的四合院空间

在各坊的转角和院落中心

用五个天井进行通风采光、排水除湿

此外还有一种多重院落

将四合五天井的院落一分为二

前院使用三坊一照壁

后院采用四合五天井

进而形成组合院落

在多种形式的院落中

建筑多采用重檐悬山顶

两侧出挑深远

阳光下的光影变换

形成屋顶的艺术魅力

次一级的坊房围绕正房

屋顶依次环绕

形成层次分明

变化无穷的屋顶形式

在建筑细节上

门楼是其中装饰的重点

三层檐屋顶的形式

层层出挑 末端起翘

防止雨水的回流

古城一角

斗拱下重重镂空的花样

和大理石嵌合的横匾

华丽多彩 气势非凡

门楣、门簪上则装饰动植物

通过装饰的丰富程度

展现主人的社会地位

隔窗多为实木板雕刻

雕花精细 或方或圆

图案多为虎凤、莲花等

是纳西族雕刻艺术的杰作

门窗雕花

形式多样的纳西民居

融合藏族的蛮楼

汉白的三坊一照壁、四合院

彝族的明间、土墙等为一体

通过丰富的装饰细节和建筑造型

使得纳西民居成为

民族融合的典范

是当地建筑文化体系的上乘之作

在木府和纳西民居之外

随着云南被纳入统一王朝的治理

传统的汉族建筑也在古城出现

东河河畔的流官府城

就是那段岁月的见证

东河是三条河流中

开挖最晚的一条

为加强中央王朝的统治

清朝实行土改归流

当清朝的流官到达丽江后

为保障流官府城内的用水

便开挖东河

▼流官府城、四方街及木府分布

作为地方的统治中心

清朝城内曾建有府衙、县衙、校场

和雪山书院等建筑物

在城北建有文庙、武庙、城隍庙等

严格遵循中原九经九纬

经途九轨的建城制度

是典型的中原礼制城市

如今府城的城墙、校场等均已损毁

只遗留有书院、文昌宫等建筑

见证着丽江古城

被纳入儒学文化的时光

雪山书院

雪山书院是传统的四合院建筑

在书院建成后的180年里

丽江的仕子们积极入学

举人学子层出不穷

极大的推动了纳西族地区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今的雪山书院

已是丽江讲坛的所在地

讲述着古城的天文地理、人文历史

成为传播古城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

文昌宫俯视

另外幸存的文昌宫

遵循儒家文化的礼制

沿中轴线布局

以宫殿式建筑对称分布

集道、儒、佛三教于一殿

曾是丽江社会名流

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的场所

现今为丽江市重点保护文物

作为丽江古城的治所

流官府城如今已十不存一

残存的遗迹

也早已被客栈、快餐所替代

但作为一个时期的历史见证

流官府城早已伴随着东河

流淌在古城的历史之中

漫步在古城之中

玉河河水仍在城中蜿蜒流淌

河水、街巷、植物和住宅

在晚霞中相映成趣

在古城的最高处黄山街拾级而上

放射状的水系

和鳞次栉比的民居、木府

形成古城独特的肌理

仿佛只要河水蜿蜒

古城也将永远的延续下去

作为国内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也曾如同金沙江一般

蜿蜒起伏 波澜跌宕

在建国之初的1958年

丽江就制定了古城的保护规划

由于民族纠纷与文革

这一规划并未得到实施

上世纪80年代的丽江古城,如今的大水车所在地

图片来源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

反而随着人口的增多

古城的原生环境被破坏

玉河的水量逐年减少

工厂、仓库将古城包围

侵蚀着古城的肌体

出于对古城的保护

在1983年古城的规划中

对民居、街道、桥梁等

进行了修复和更新

如今的大研花巷

得益于古城的完整保护

古城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但一场七级大地震

古城只剩下断壁残垣

丽江县县长和自兴

在震后带着官员开始视察古城

却惊喜的发现

古城严重受损的建筑不到20%

40%的建筑受损

建筑大多可以修复

丽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希望还在

联合国专家考察受损的丽江

图片来源于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

但由于余震频发

当联合国专家抵达中国

只有半天时光留给丽江

这半天

决定着丽江古城的命运

当专家一行人从破损的古城中

行走至城外的黑龙潭

一群年逾古稀的老人

在黑龙潭边

手持纳西乐器

泰然自若的奏起纳西古乐

倒塌的古城在音乐声中

昂扬出不屈和自信

联合国官员评价道

“现在丽江虽然是倒了,但是灵魂仍在”

▼如今的丽江古城

通过丽江人民的支持

和世界银行的贷款

两年的时间里

丽江古建筑修复如故

1997年

丽江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伴随着申遗成功

丽江古城散发出全新的活力

旅游业蓬勃兴盛

仅2002年

海内外游客大337.51万人

实现旅游营收23.37亿

然而也正是旅游业的爆发

古城的商业化也一度狂突猛进

民居成为了民宿、酒吧

宰客、商业纠纷层出不穷

商业化的指责甚嚣尘上

但幸运的是

随着对古城保护的加深

去商业化的进程也徐徐展开

东巴纸、东巴舞、纳西服装等

传统的纳西族文化正在回归

旅游和文化的相得益彰的丽江模式

正在更深刻的引导着古城的发展

古城内的东巴纸坊

数十年的时光

流经过曲折幽深的峡谷

也曾在悬崖上

一泻而出,奔流千里

古城的命运

如同金沙江的河水

已走过蜿蜒起伏的路段

正在汩汩流淌

▼暮色下的丽江古城

拂去丽江商业化的喧嚣

这座山水间的古城

是八百年的风霜雨雪

是一部文化交融的史诗

在这山水交汇的画卷里

丽江正以其自然与文化内核

探索着中国古城的未来

出品人:胡鹏飞

编辑:朱磊

监制:吴宝善

模型/动画:吴文霞

制图:陈璇 李斯伊

校对:吴宝善

录音:周玉洁

摄影/剪辑:黄崇峰

部分图片源自图虫创意,均已获得授权

参考文献:

[1]王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状况的研究与评价——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D],东南大学,2015.

[2]葛少恩.丽江传统民居营造艺术及其现代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07.

[3]马含之.丽江古城传统历史风景营造经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4]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范弢.云南丽江生态地质环境演化过程与趋势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6]吴正光,陈颖等.西南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7]王其鈞.图解中国民居[M]新北市:楓書坊文化出版社,2015

Top